宝马穿越“冰淇淋”风暴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2023年的上海车展,本来是宝马的一次重磅亮相,却因为一盒冰淇淋,冲淡了这家公司奋发向上的气氛。
【资料图】
这是一起典型的“蝴蝶效应”危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误会,4月20日,车展现场,宝马两位外包的工作人员负责发放免费的冰淇淋,却因操作不当,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
随后,宝马和MINI的公关策略,都没能很好地应对事件,反而导致话题的涟漪不断扩大,迅速出圈,演变为一场更大的公共事件。
冰淇淋事件折射的,是宝马这家入华29年顺风顺水的跨国公司,面对剧烈变化的中国市场,仍未适应;无论是社会公众心理、多样性文化、还是消费者需求,宝马都需要重新审视,积极应对。
事实上,宝马也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本次车展宝马非常重视,集团一半董事会成员都来到了中国;宝马决心拥抱中国的电动化,展台上20款车,全是电动车型。
其中,三款车型迎来全球首发,分别是纯电动BMW i7 M70L、插电式混动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国产纯电动BMW iX1;另有两款车中国首发,包括全新BMW M760Le和纯电动劳斯莱斯(Spectre)闪灵;此外,BMW Dee数字概念车及其全彩E Ink版本也迎来亚洲首发。
过去半年曾三次访华的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直言,“今天谁能吸引中国消费者,明天谁就能拿下世界”。宝马中国大中华区总裁高乐则表示,BMW“家在中国”战略,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刻在心里的。
中国市场之于宝马的重要性,首先来自于销量和市场份额;其次更因为,这里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前沿,是每家车企都不能错过的热土。
去年,宝马在华销售79.2万辆汽车,占其全球总销量的约33%,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今年一季度,宝马在华销量为19.48万辆,占全球总销量比例来到了37.6%。
而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车企的崛起,让宝马也有了危机感。齐普策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变革速度非常快。
更大的变化来自消费者一端。电动智能时代,中国消费者不仅看重车的驾驶性能、操控感,还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人机互动等有了更高要求。
去年,宝马推出全新 i3等纯电车型,但销量不达预期,最终纯电占比仅5.3%;今年初特斯拉降价,宝马也被波及,部分i3车型最高优惠达10万。
过去两年的市场竞争也表明,如果还是和燃油车时代一样,将新款车型在海外首发,过上两三年再引入中国的做法已不可行。
为了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及其文化,快速适应中国市场,不少跨国车企的中国管理层都在进一步本土化,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成了领导者,甚至深入到海外集团总部。比如特斯拉的朱晓彤,奔驰的段建军,后者是奔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CEO。
宝马也必须进一步改革以适应中国市场,才能站稳脚跟,保住乃至提升市场份额。
过去几年,宝马一直在强化中国的产品线、研发的布局。
三年间,宝马在中国研发和创新人员在过去增长3倍,至3200人。目前,宝马已在中国建设了除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和创新网络,四大创新基地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和南京。
宝马集团还宣布,对中国研发体系进行战略升级,任命雷凯为宝马中国区研发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在华研发活动;升级后,中国将在宝马的全球研发网络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及时传递中国声音,回应消费者需求。
这些布局也已经有了成果。像宝马推出的第九代BMW操作系统,有超过70%功能为中国专属,较上一代系统的30%有了大幅提升。车载版微信、在线导航等,都是宝马与在中国的技术伙伴研发、设计的。
在齐普策看来,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求变”成为常态,电动化叠加自动驾驶、芯片供应、法律法规和可持续要求等因素,未来的汽车行业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齐普策认为,面对未来,车企必须从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等各个层面做好准备。因为如果无法驾驭复杂性,就会置身于高风险之中。
在齐普策憧憬的汽车未来中,车应该是人的伙伴,而不只是一件产品。它既需要有好的驾控体验,也要触及情感体验,软件与硬件结合,虚拟与现实融合,“这就是宝马的未来”。
齐普策认为,实现这些目标,以及解决宝马在全球所面临的挑战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好中国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三句不离中国的口号,以及实质性的中国布局,宝马展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冰淇淋事件”更让他们意识到,真正以中国为家,不仅光是在产品端发力,还要在品牌、文化上更加适应中国。
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也是宝马在华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成立20周年。截至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经生产超过500万辆BMW汽车,随着去年BMW iFACTORY铁西工厂里达厂区的建成投产,宝马在中国的年产能可达83万辆。
宝马表示,过去30年积极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未来仍将致力于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同路人”。
齐普策的那句“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恰当地表达了宝马对中国的清醒认知和无限期待。而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对包括宝马在内的每一家车企而言,都将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