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国产科幻!《流浪地球2》观后感
(相关资料图)
对《流浪地球2》的期待是从同学们看完以后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以及其暴涨的票房燃起的,说实话开始我以为他会和国外的一些大片续集一样,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但是在看完以后确实颠覆了我的想象,影片无论是从感情线、故事线,还是特效来说,和1相比都有一次飞跃。下面的文字是差不多一周前写的,也算是对当时自己观看感受的记录。
人类是感性的。在推出“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时,人类想要生存,渴望保护自己,他们相信政府,相信“移山”计划,希望找到新的家园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是这样的希望在一次次反抗的渲染下变得脆弱不堪,在每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中而逐渐磨灭。他们转而相信数字生命,至少在每一个人看来是可以触碰到的,是可以有自己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在最后的地球时光里不断释放自己的情绪,留下自己的痕迹,让自己得到永久的“生存”。他们对明天的生活摇摆不定,对前途的未知和与日俱增的压力让他们放弃理智,仿佛是黑暗中的飞蛾,对一切的光亮都会奋不顾身。人类争执不断,在每一步的计划中都会有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甚至在发动机马上启动的前一刻丢失了统一战线,对家人的思念、对下一刻的未卜撕碎了当初达成的协议。
人类为何要如此感性?图恒宇为了自己的女儿擅自占用550C,险些破坏掉“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在550C的压力测试中的冲动差点让他失去了让家人多一个进入地下城的名额。站在上帝视角的我带着苛刻的眼光看待着发生的事情,我觉着他们都应该像马兆一样,时刻保持冷静,至少冷静才会让他们在危难时刻走上正确的道路,采用恰当的拯救措施。我故作聪明的看着太空电梯上的人在近乎十倍重力加速度环境下的表现,分析应该出现怎么样的状况。我跳出剧情,看着其中刘培强面试结束时的镜头,告诉zyf一名群演为了一秒的镜头而哭得声嘶力竭,为他的敬业而点赞。我不断的把自己带入剧情中,渐渐的,我发现我的镇定是强装镇定。当我看到周喆直慨叹人类世界的发展,看到刘培强把自己领到的水果分给了流浪的小女孩,看到韩朵朵在弥留之际不断安慰着刘培强,看到刘培强在投掷核弹的月球车出现问题时将队友送上返回舱而自己留在月球时,我意识到或许感性并不一定是“不理智”,感性是人类天生的固有属性,更是宝贵天性,人类需要感性。
人类一定要感性。在危难面前,感性或许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在危难面前最朴素的情感就是强烈的求生欲望,但是生命在赋予了社会属性后,这种求生的欲望却拥有了更多的内涵,不再仅仅是个人生命得到拯救,他变成了对其他生命的拯救,对人类文明的拯救,对心中那份信念的拯救。人们相信生命不仅仅在于短暂的不到一百年的时光,更在于自身创造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会因为其创造的价值在人类文明画卷上留下的一笔而得以延续。因此,这份面对困难时的情感往往蕴藏着比冷静更为强大的力量。“航天队50岁以上的出列”,这是在准备机械引爆核弹前各个国家航天队的主动请缨。50岁是知天命的年纪,这些年长的航天员在面对危难时选择牺牲自我、保全青年力量。他们也是生命,也会害怕,在月球上张鹏和老诺夫的谈话,他们也想见到未来的美好,希望留在地下城待到灾难过去后到贝加尔湖畔钓鲑鱼,他们也没有做好准备,在爆炸前30秒望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星球却不知道应该留下些什么。但他们又异常坚定,他们深知,这是一场人类文明的浩劫,人类应该团结,应该保持理智,要留下文明年轻的火种,要保护好自己爱的人、自己爱的家。这或许是西方的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不会体现的,那些超级英雄电影告诉人们在危难时刻会有超级英雄降临以一己之力拯救人类。我看过很多DC、漫威的电影,他的价值导向仿佛一直在告诉我,危难是靠一个叫超级英雄的人解决的。流浪地球1在我看来像是在追逐、效仿这些美国大片,所以我看完并没有过多的感触。但是流浪地球2却充分体现出中国人身上的那种责任感、使命感,他们在为信仰而活,没有那份信仰,周喆直不敢那么斩钉截铁的下命令按下发动机启动按钮,没有那份信仰或许影院的观众不会双手合十、泪光闪闪的为一个二维屏幕上发生的故事而祈祷。这是中国的科幻,是深深烙有中国印记的科幻。没有肆无忌惮的天马行空,饱含着对人类文明的思考。